邹曼红
织绣,冷得让人想起深宫女人,豪门老宅中才能捕捉到她的身影;
张信哲,红得发紫的“情歌王子”,大街小巷里,他那独有的声音随时穿透你的耳膜……
“我再也不愿见你在深夜里买醉,不愿别的男人见识你的妩媚,你可知道这样会让我心碎……”
你可能已经很难记住一年前最感动你的歌是什么了,然而,你一定记得住张信哲的歌。张信哲清亮的高音及歌曲诠释的穿透力,高亢的、深情的,忧郁的、婉约的,当它来临,你没有办法抵御,只有等它自行退去……
有“情歌王子”之称的台湾著名歌手张信哲,常常以鲜亮色着装、灿烂的笑容出现在万千歌迷的面前,并以迷人的歌喉征服所有在场的观众。张力、活力、魅力,就是张信哲。
而熟悉他的人却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织绣品收藏。
对织绣的特别情感
5月24日,刚结束转战于张信哲各地演唱会的粉丝发现,这天,北京永乐推出了一场拍卖会,竟然与心中偶像“丝丝”相关。
这场“华彩霓裳-张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织绣专场”,77件织绣藏品逐一亮相:女龙袍、吉服袍、宫廷衬衣、坎肩、儿童风帽、耳罩、扇套等等……这些艳丽的服饰来自清代。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描述中,这是一段暗淡压抑的时光。然而跃然于衣裙上的蝴蝶、牡丹、秋海棠,却让黑白色的历史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其精美独到的做工、五彩缤纷的色泽、靓丽大气的花形,让在场的藏家和歌迷们叹为观止。
因为从小学习音乐、绘画的关系,张信哲一直都非常喜欢美的东西。不过,他最初爱上织绣,却是因为在外曾祖母遗物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织绣。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外曾祖母就已经九十几岁了。因为张信哲是家族长孙,所以老人家一直非常疼爱他。在张信哲的印象中,这位出生于1890年的外曾祖母总是一身斜襟黑袍、黑裤,灰白稀疏的头发永远整齐地盘住黑色的勒眉。因为缠了小脚,只能坐在老宅门口的藤椅上看着孩子们嬉闹。她去世时,张信哲在老人家的遗物中发现许多丝织品,服饰颜色都很漂亮,这和他印象中外曾祖母常穿的衣服颜色完全不同。带着对外曾祖母的深爱和对美物天生的敏感,这些织绣成为了张信哲第一批织绣收藏品。
他似乎忽然明白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开始对美丽的织绣品爱不释手。
美轮美奂的织绣品,张信哲,为什么愿意让别人见识她的妩媚?
“其实也很挣扎,但是我主要是为了调整一下我的收藏方向。”张信哲曾这样解释说。
以前,张信哲收藏东西是比较情绪化的,只要东西漂亮,品相很好,就会收下,所以会有很多类似的东西。随着对收藏的日渐成熟,张信哲开始做出调整,他将自己的收藏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种类进行划分,尽量覆盖全面,从而希望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收藏系统。也正是如此,张信哲精心收藏的织绣品才能与大家见面。
不过,张信哲歌手身份却对拍卖会本身意义不大,理性的藏家们并不是像歌迷那样执着于追随自己的偶像。对于他们来说,不会去过份看重藏品主人身份,更多是出于对织绣的喜欢。随着拍卖师、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的槌起槌落,张信哲的77件藏品基本卖完,最高的卖到37万元,其中一个低调的买家一个人就拍走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拍品。
虽然明星中热爱收藏的并不鲜见,但是能够举办如此规模的个人收藏专场拍卖的,张信哲绝对是第一人。
爱在“垃圾堆”里“寻宝”的小男孩
台湾小镇西螺是张信哲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与这个世界接触的起点。西螺老街上的老房子、父亲工作的满是中西古董的神学院……都使得张信哲在懵懂之中,开始热爱各种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老东西”。
不过,那时候他还主要是去“垃圾堆”里“寻宝”,特别是从做古物商的舅公那里。舅公家如小山丘般的旧物堆对于他来说,就是宝山一座。邻居阿婆见阿哲喜欢一些老物件,还把结婚时放嫁妆的“榭篮”送给他。其实,究竟从中寻到了什么宝物,张信哲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份喜悦和快乐,至今仍像在眼前一般。之后多年,他仍然保留着这种收藏家才有的独特习惯。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启蒙阶段,奠定了他的收藏基础。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大学三年级出道走红的张信哲,在此之前竟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歌手,相反,他从小的志愿是做一名考古学家。
人生轨迹的突然变化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令张信哲放弃自己对收藏的热情,相反,成功歌手的身份使得他有条件将更多钟情的藏品收入囊中。
在工作以外,张信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搞收藏,并帮助他减去工作压力。收藏,给了张信哲另外一个世界。如今,张信哲在歌坛早已是天王级人物,而在台北古董界,他也同样是颇具声望的收藏家了,而织绣品,便是这个天王级人物的最爱。
他,让国人认识了冷门织绣
在百度上打出“清代织绣”四个字,会出现53万条信息,而与张信哲有关的占到了51万多条。显然,张信哲虽然不能因歌手身份影响拍卖品价格,却着实影响了国内织绣藏品的传知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和刺绣的国家,织绣品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清代,织绣在继承历代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顶峰。但是,在古董收藏圈中,织绣收藏仍然算是一个“冷门”品类。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一的清代织绣,目前的藏家主要为境外收藏爱好者。自19世纪被英国藏家购入后,法国、美国和中国港、台等地陆续出现了织绣品藏家,并发展建立了专门的博物馆。据悉,清代织绣中的皇帝服袍曾在香港拍出过上千万港元的价格,但相比之下,国内的收藏家尚未成形。
如果不是张信哲悉心收藏百余件清代织绣,并成功专场拍卖,许多人对这一偏门收藏的认知,也许仅停留在偶尔见诸报端的帝皇龙袍拍卖和展示。
张信哲对织绣类的收藏是很感性化的。正因为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冷门的东西,相对地就有机会“捡到”好的东西。受绣工和技术的影响,这种手工艺的东西以后只会越来越少。业界专家说,因为中国古代精湛的手工艺很多已经失传,因此未来织绣品的价格会越来越贵。
一个歌手,专注地在一个世界里唱着快炙人口的情歌,专注地在另一个世界里藏着冰清玉洁的织绣,有意无意间,影响了收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