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不可思议的一年,这是08奥运筹办的最后一年,所有的场馆都将如期在年底前完工,它们巨大的形体将成为中国崛起、开放的象征而吸引着世人的眼光。与此同时,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也以自己飞快的成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
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注意到,与当代艺术拍卖价格一起飙升的,还有数以百计的新艺术媒体、画廊、私人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遍地开花。
中国的拍卖行也逐渐从对传统水墨画的关注转入当代艺术。
西方画廊正在以最快的速度签约一些不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影像作品甚至都能开出每幅1万美元以上的高价,知名画家的背后更是排满了着急等待的买家,而古根海姆和蓬皮杜甚至开始打算在中国开设分支。
回到2007年的《纽约时报》:人们的注意力被高昂的价格所吸引势必将带来艺术家们创造力的下降,他们会一直遵循着自己那些带来高价作品的路数一路前行,而忽略开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