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东网广州8月6日电 题:西关铜铺造出巨型鸟笼 特色铜器迷住“老外”
作者 吴敏平
骑楼依旧,老店难寻。恩宁路是广州著名的西关“骑楼街”之一,昔日众多西关传统特色手工艺店铺藏身于此,但随着旧城改造的开展,现在大多数老铺都已难觅踪迹。
在这条路上,一家西关老铜铺分外引人注目,其全手工打制的铜器不但展现出西关文化特色,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顾客慕名前来光顾。
笔者来到老铜铺时,铜铺的第二代“掌门人”苏英敏正在准备开门营业。40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如“铜麻将”、“铜折扇”、“铜葫芦”等各式各样的手工铜器,而当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摆放在店铺内比篮球明星姚明还高的巨型紫铜鸟笼。
“这个紫铜鸟笼今年7月中旬才打造好,前后用时4个多月。鸟笼高2.38米,直径0.58米,铜枝共用了240多条。”苏英敏说,“鸟笼为全手工打造,且每一个连接处都是以传统的西关打铜技艺去衔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过焊接。由于紫铜材质的原因,无论是钻洞还是打磨,难度都较大。”
谈及当初为何想要制作巨型鸟笼,从小在恩宁路长大的苏英敏说,这是源于自己对西关文化的热爱。
“以前在西关居住的都是一些有钱人家,这些人家的儿子被称为‘西关大少’。‘西关大少’们平时喜欢一手捧着鸟笼,一手拿着折扇,到茶楼饮茶。”苏英敏说,“当时我想创新一些铜器产品,于是就想到了‘西关大少’手上的鸟笼。上网翻查资料,我发现一位姓梁的师傅曾制作出高2.32米的鸟笼,于是我便想破他的记录,制作出更巨型的。”苏英敏说,他还想带着自己店铺的鸟笼,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采访过程中,碰巧有三位外国游客进入店铺,他们对老铜铺颇感兴趣,并指着张贴在店铺门口的苏英敏与父亲苏广伟的合照对记者说:“他们很出名”。
苏英敏说,他在铜铺不时会遇到一些境外顾客,“包括香港的游客,还有多个国家的华侨,他们对西关文化都很感兴趣,而现存的西关手工打铜店铺又不多,所以他们到店里通常都会买几件手工的铜器回去作纪念。”
2009年,西关打铜工艺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上,老铜铺的创始人苏广伟接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
现在,每位在铜铺购买铜器的顾客,苏英敏都会送他们一个印有图画的环保袋,画中的主角,是苏广伟和苏英敏两父子,而背景则是他们的老铜铺。
苏英敏说:“上世纪90年代,我爸爸创立了铜铺,在没有盈利甚至亏本的情况下,他坚守了西关打铜这门工艺十多年;而现在我的责任则是要继续传承这门工艺,发展这家老铜铺。”
2007年,接过店铺大旗的苏英敏制定了一系列营销计划,包括在网上建立店铺的主页,开设网店,打造特色铜器等。苏英敏接手半年后,老铜铺的销售额就超过了父亲十几年的销售总额。如今,老铜铺在恩宁路已经开设有分店。
“我将铜铺拆分为两间,一间完全销售手工铜器,主打特色西关文化;另一间则以售卖半手工铜器为主,主打实用。”苏英敏说,“我认为,传统的西关工艺要继续生存,其文化内涵固然不可摈弃,但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现实的销售问题。把铜器销售出去,就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只有拥有坚守文化的条件,这些西关特色工艺才能够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