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买回来的“洋家具”,居然连一块木头都没有。更重要的是,“达芬奇事件”后,“洋家具”成了被调侃的笑柄,不少人将它与“假货”挂上等号。这下子,用“洋家具”的富人们尴尬了。而红木家具商们却在一旁偷着乐,称红木家具新的春天就要来了,希望借机占据高端市场更大的份额。
买了欧式家具很郁闷 怕被问“是不是达芬奇” 在厦门,李先生也算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因为“达芬奇事件”,最近有些烦。“有些朋友调侃我,你家那家具是不是‘达芬奇’的。”李先生说,听到这种问话,自己挺郁闷的。 原来,李先生在厦门有几套房子,但其中七成家具都是欧式的,号称“进口品牌”。本来,用这些家具,李先生脸上挺有光的,毕竟是国外的品牌货。 “达芬奇事件”被端出后,李先生终于知道了不少“洋家具”中的猫腻。 “欧式家具”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一些人有钱了就想买国外的家具,为了和国产的区别开来,就给它们安上了这个名字。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崇洋的心态。”高骏红木家具负责人黄山认为。 做过板材生意的黄山揭露,所谓的“欧式家具”,很多都是国产的,以广东居多,只不过是取了个洋名字,就变身“洋品牌”,但其材料基本上都不是实木。 “像达芬奇,用的就是密度板,家具上的雕花也大多是模具制作出来的,不是实木雕刻。”黄山说,这些家具除了品牌响外,质量很一般。 业内人士沈先生说得更直白,很多所谓“洋家具”,就是把碎木头用胶水黏合起来,再给它穿上漂亮衣服,纯正的欧式家具在国内市场并不多。 红木家具若不重诚信 小心重蹈覆辙 尽管“洋家具”当前在国内的处境已处于“痛打落水狗”的境地,然而红木家具本身就干净吗?兴许,不少人还对去年的“白皮门”记忆犹新吧,再者,市场上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又有几个是真正的红木? 确实,红木家具行业同样也存在猫腻。如果红木家具商们当前只看到“洋家具”的狼狈,并在一旁暗爽,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树立行业的诚信,那么兴许有一天,“洋家具”就是前车之鉴。 对此,彭建楚认为,应该让消费者透明地选购,真真切切地看到红木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这样方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然而,又有多少商家肯大大方方地亮明自己所谓“红木家具”材料的真实身份呢?其实,在信息如此透明的当今,消费者们并不傻,把消费者们当傻瓜,以为给材料安上个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名称,就能使消费者误以为是红木家具,这个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有关的商家们,是否也该醒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