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贵报今年3月1日王翔先生撰写的《缅怀著名集邮家赵翔云先生》一文,作为赵翔云的后人,眼见当前集邮领域的大好局面,不禁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文中还提到父亲赵翔云在1950年第12期和1951年第1期《近代邮刊》上发表了《对集邮界提出四项革新要求》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许多集邮人放弃集邮、邮会解散、邮刊停印、邮社生意清淡等多种情形,父亲奋笔疾书,呼吁大家“主动地、积极地振奋精神,在过去光荣的原有基础上,再来争取发扬光大”,并提出了四项革新要求(节录):
一、关于邮人方面:我们研究历史上一切的文物制度,从我国开始有邮票的时候起,一直到目前发行的邮票止,都应包括在收集之列。这是立体式的集邮方法,也就是整个邮集的史料集法。但个人的财力、人力究属有限,所以我们可以作种种重点的搜集,这就是断代的或专门的搜集法,这样可以使收集的内容易于齐全、丰满与精彩。倘若我们要提倡大众化、普遍化,必须同时提倡收集旧票,一枚一枚地集,扩大邮人之间的交换面,使之逐渐求得齐全,这样兴趣一定更可提高,也就可使集邮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
至于在我们邮人的思想方面,更必须建立起正确的观点。鉴于过去少数邮人存有自私自利心理,或囤积居奇作风,现在处于这新的社会,面对现实,面对真理,都得把它彻底洗刷清净,我们也应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澄清我们的集邮界。
二、关于邮会方面:过去我国的邮会,都存在或多少存在着地方性与局限性,始终没有一个真正全国规模的邮会出现。记得“抗战”胜利以后,我们一群集邮者由重庆返回南京,曾经一度努力组织“中国集邮学会”,就是意图搞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邮会,但是因当时的当局没有核准,结果仍冠以“首都”字样。新光也曾数度努力于统一邮会,并且成立了几个地方分会,但距离全国规模还是很远。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邮人不努力,其主要关键乃系于过去的政府对于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在人民政府对于集邮极为重视,并正竭力提倡,其具体表现在如搜罗各家邮刊,以为工作上的参考,各处设立集邮组织,并且在邮票的印制上相当地适应了邮人的兴趣,所以我们希望在北京由邮政总局方面发起,用行政力量来组织一个全国规模的集邮学会,各区成立分会,各县成立支会,由上而下以一个系统来领导,由下而上地实行民主提供意见,把这个集邮总会搞好,订出一套完善的章程制度方针与规划来,这才使我广大的邮人有了严密的组织与正确的领导,不仅把集邮当成单纯的娱乐看待,还要使它科学化与教育化,这样对我人民大众才更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当然,我国不能以有一个全国规模的邮会为满足,还要设立储藏“国家邮集”的博物院,以及搜罗一切邮学书刊的图书馆,出版专门性的邮学书刊,以充实邮人研究的资料。
三、关于邮刊方面:我国过去所出版的邮刊,据专家统计,曾逾百种以上,除了少数含有牟利的成分以外,大都是费了一番心血的,在早年最脍炙人口的是《邮乘》、《邮典》与《邮学月刊》,皆为中华邮会所编印,内容着重于我国古票之研究,并且有英文版,颇受国际间的重视。今后在集邮风气日益开展的情况下,希望各邮刊多多恢复与发展,不过必须提出加以强调的,即除各邮刊有其特有的风格必须继续保持外,并希望在各家邮刊多多刊载些结构严谨、内容精彩、既有理论又具体的文字,不要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要道人之所未道、发人之所未发,这样的刊物,才会有其高度的价值。
除对刊物之外,还须提倡印刷专门书籍,如专门研究红印花的,或万寿的,或中信的,或解放区的,或邮戳的,或片封的,再如邮人录、片笺史、邮票史料汇编、集邮文摘索引等,以为邮人之参考。
四、关于邮商方面:邮商总应抱着薄利多销主义,加些合法的利润即可,否则就带有了剥削的倾向,这将会使邮业不能发达而自食其苦果。不过邮人因邮商的奖掖与善导,而使之成名于邮界的,也是举不胜举,也有重义轻利的,也有为邮人之间的纠纷而能以公正态度予以适当处理解决的。这些例子也不少。
记得从前有一位邮商,他的确能全心全意为邮人服务,譬如他平时把各个主顾所需的票品,一一记录入册,遇有合适的邮票收进,就能按记录簿去函洽售,而且价钱并不过高。这种经验也是值得经营邮业的人们效法的。
综上四项以观,这一系列的新趋势出现以后,我想集邮的风气自会有大踏步的前进和空前的繁荣。希望贤明的政府与各地集邮出版界以及我国广大的邮人与邮商,共同努力,以达成这些建设性的巨大任务。
如今,经过了60年的漫漫岁月,当年父亲的呼吁和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人们安居乐业,祖国的集邮事业正健康、有序、科学地快速发展,钟爱集邮的父亲赵翔云倘若九泉有知,一定会备感欣慰,瞑目含笑的。(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