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东阳民间收藏家徐松涛在整理家中的收藏品时,发现了七八张清明祭文。这些祭文有清朝光绪年间的,也有民国时期的,都写在白色或黄色的宣纸上。虽然大多距今已有一个世纪,纸张有些泛黄,但品相保存地很完整,字迹和内容都清晰可见。
“你看,上面有祭祖的时间、内容和祭祖人员名单。”拿出一张张祭文,徐松涛如数家珍,“还有一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挽章,距今100多年了。”
它们是五六年前,徐松涛在东阳农村收集老房契时一起买来的。记者还从这些清明祭文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祭文在时间这列字上还粘了好几张日期的字条,这是为了重复利用祭文,每年只需要在时间做修改,“以前的人对清明祭祖十分讲究,家族所有人员都列队站在坟前,再由家族里的秀才或德高望重的人领读祭文内容。”
徐松涛还说,在当时,祭文又叫哀章、挽章和上坟祝文等等。
本报特约记者 侯明明 本报记者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