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港/文
以自己生活的城市或城市里的人作为拍摄主题,并不新鲜,记得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他早期就曾花了十年的时间一直在进行人物肖像的创作,他在地铁里拍摄来来往往的人,拍他认为感兴趣的脸。荒木经惟在大约拍摄了一年之后,他才刚刚知道有个叫伊文思的摄影师也曾经以同样的方式关注过同样的一个特定时期的芸芸众生的脸,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的。当时的荒木经惟有点担心,如果自己的画册出版,人们一定会以为是在模仿伊文思,因为伊文思的画册早了荒木经惟整整十年。
但是,对于荒木经惟来说,最后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因为自己的拍摄和社会学无关,更多的只是和人的关联。他只是想到人的有趣,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太多的信仰。他不会说“这是我们时代的脸”,或者其他。他说:如果你只是盯着一个人看,看很长时间,总会看出什么的:一种怪癖;或者说,一种腔调。他所感兴趣的,就是随机性地遭遇恰巧在你面前出现的某个人。这样的状态总是让人着迷。人们突然间降落在你的面前,展开他们的生活状态,对你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然而荒木经惟以为在他的内心得到了爱。
我身边的许多摄影师也都在这样做。而过去许多靠照相营生的照相师傅,其实也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在拍照片的,他们背着笨重的照相机在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转悠着,拍着,或者访村串户,走很远的路去给人拍留影。他们在给别人记录下个人记忆的同时,养活自己,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历史。如果今天我们偶尔还能看到这些被保留下来的照片,它们就能让我们更真切,更生动地了解那段历史。
当然,拍摄这组照片的摄影师并不是靠照相来赚钱生活的照相师傅,他之所以这样拍摄,更多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或者说是某种自觉地承担。
火炎谈他拍摄的桂林人时说: 长期以来,国内外摄影家们把桂林的美丽风光可以说是拍到了极致,可是桂林人的却很少在画面里。我是2008年开始拍桂林人的,近两年,我也从开始的“扫街”式的动态抓拍,转换成导演式的静态细拍,我力图拍摄出桂林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生存状态,用环境和表情来真实地显现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这座城市,已经是美丽山水的代名词了,桂林的山水无人不知,而这美丽的山水,正是我们不认识的500万桂林人的家。人的“风景”,有时要比风景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