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剥落的石灰泥中,一幅描绘清朝相府生活的木雕清晰可见
厚街新塘村委会附近有一座“耕读公祠”,其屋檐下雕有精致人物公仔木雕。“一共三幅,反映的是清朝达官贵人的生活。”管理公祠的陈敬田老伯说,有半幅不知被何人损坏,其余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用石灰泥糊上,画面反映的是旧时相府的生活。记者看到,这些反映相府生活的木雕画位于“耕读公祠”大门房檐下。“是三幅人物雕刻,左右两幅一样长短,长273厘米,宽30多厘米;中间那幅相对比较长,长为473厘米,宽为30多厘米。”陈老伯说,假如不被破坏,三幅雕刻本可以组合成一幅画。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后,右边一幅画上石灰泥慢慢剥落,露出“相府”二字与部分人物的神态,从这些神态可以看出,此画反映的是相府内部的官人生活。记者在现场发现,虽然木雕全部用石灰泥糊上,但是这些石灰泥已经失去了粘性,很多用手一抠就会脱落。泥巴里面的木雕基本保持完整,人物原貌没有改变。
据陈老伯介绍,公祠建于1901年,那一年刚好他父亲出生,记忆很深刻。祠堂不大,只有三进,但非常讲究风格,人物雕花栩栩如生,青砖结构十分严密,间隙之间插不进一根筷子。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大门屋檐下这三幅人物雕刻,反映了达官贵人的生活,不是一般的祠堂可以悬挂。
陈老伯说,陈氏当年是望族,陈家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分别考取功名当了官,第三个儿子不喜功名,但喜欢读书。于是边耕田边读书,后来盖好这间祠堂命名的时候,想起应以农为本,以知识为用,于是欣然命名为“耕读公祠”。
可惜部分已被损坏,文革时期也曾遭厄运.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