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拭去扳指上的灰尘,一件高2。5厘米,直径3厘米的翠扳指呈现在眼前。与其他的翡翠制品相比,这件呈芭蕉叶绿色的扳指质地细嫩滑润、光泽晶莹凝重,如一汪绿水般盈盈可爱。从材质和做工来看,扳指的主人显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据当时交接的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扳指出自清末太监的坟冢,但具体是怎样出土的、那位非同寻常的太监又是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们根本不会,也无从查清楚。这一切无疑给这件扳指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里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恩济庄,原是清代雍正皇帝拨银万两,专为太监修建的坟地。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结果,恩济庄坟地所埋太监有两千七百多人。相关史料显示,恩济庄坟地只接待在皇宫、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还没有资格葬在这里。在恩济庄太监墓中,规模最大的可能要数大太监李连英的墓地了。
如今,在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里的西南边,有一个极为幽静的角落,这就是清末赫赫有名的大太监李连英的陵墓。如果说那件神秘的翠扳指确实是从太监墓中出土的话,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李连英的墓了。然而,却有人提出恩济庄的李连英墓是座假坟,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形色各异的传说,其中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未解谜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在民间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就是说慈禧太后死后,这个李连英根据慈禧生前的旨意去跟着慈禧看坟守墓去了。(00:28:40)1984年7月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而她要查找的档案却令工作人员非常奇怪。在档案馆保存的1000多万份档案中,专门来查阅李连英档案的这还是第一次。查找档案的女士名叫佟洵,是一位研究李连英的清史专家。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佟洵发现,李连英在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就离开了皇宫,并于宣统三年病死在北京的家里,但有关李连英的坟址,档案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的传闻却是众说纷纭。
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佟洵:有的说葬在了慈禧陵的旁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葬在永定门外的大红门南顶村。而第三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李连英葬在了北京城西边的恩济庄。 佟洵认为,清东陵是清朝皇家的陵寝,也就是清朝的帝后和嫔妃所葬之处,那么李连英作为一个太监,他的地位充其量就是个奴才,怎么得太后的赏识也不能改变他的身份,所以他是没有资格葬入清东陵的。
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佟洵:还有一种说法,他可能葬在北京南苑的大红门。
大红门位于北京城的南苑,1984年佟洵来到南顶村时,并没有找到任何李连英葬于此地的证据。但就在佟洵一筹莫展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李乐正的人。李乐正是李连英的过继孙女。她说大红门埋葬的是李连英的三弟和李连英过继的儿子,恩济庄的李连英坟是真坟,其他的全是假的。
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佟洵: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恩济庄李连英坟是真坟。
李连英的真坟在恩济庄,那翠扳指的出土地点可能就是恩济庄李连英的坟冢。可问题是李连英的墓地在1966年就遭到破坏了。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曾参与李连英抢救性发掘的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先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上来的那个地方,就是走上来的墓葬的前半部分,跟着就是甬道,就走进墓葬里头。走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墓门,墓门就在这个地方。墓门呢它是一个圆的包顶,包顶里头石门就直接进去了。石门前有石门楼,都是汉白玉的。我们根据苏天钧的记忆,绘制了这张李连英墓地的复原图,从规模和形制来看,确实是一座气势恢弘的陵墓。而对于1966年那次李连英的墓地挖掘情景,年近八十的苏天钧先生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1966年初夏,在北京海淀区恩济庄46号院内,五、六个被免职的需要“改造”的教师正在挖掘一个堡垒形状的土堆。这个土堆就是清末大太监李连英的陵墓,可谁都不曾料想到,打开这座坟墓会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个多星期的挖掘,但整个坟冢却几乎毫发无损,他们不得不向北京市文物考古所寻求帮助,考古所派出了时任研究员的苏天钧参与考古发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李连英这个人墓葬特殊,我头一次碰。我清理这么些墓,头一次碰见这个事情。没有顶门,砖门开不开啊。
后来,苏天钧发现了一个石球,而用锤子震动石球,终于打开了墓室,在散落的棺材前,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挂着玉坠的荷包和一些散落的铜钱,这些物件已经说明了李连英的下葬规格是“金井玉葬”。 金井玉葬是指在棺床上凿一个洞,但并不打穿,里面一定要放上玉器,这是一种规格极高的下葬方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有的学者研究李连英呢,说李连英有人仇人也好,什么人也好,砍头有尸无头,也有这种说法了等等。但是揭开李连英墓以后,并不是那样子,尸骨是全的,能对得上。
然而出乎苏天钧意料的是,规格极高的李连英墓竟没有几件像样的文物。但细心的苏天钧发现了三个盗洞,原来盗墓者绕过了墓道和墓室门,直接进入了墓室,盗走了棺材中有价值的陪葬品。就在人们颇感失望的时候,苏天钧在李连英的头骨下面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小坑,里面隐藏着几件经过精心设计的陪葬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文物有玉带、扳指。这扳指是国宝性的东西。
苏天钧还介绍说,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发掘完李连英墓之后他就被迫远离了文物,李连英墓中出土的翠扳指最后被考古所转交给了首都博物馆收藏,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
首都博物馆珍藏的这件神秘翠扳指的身份似乎水落石出了,但围绕李连英和翠扳指的争论还没有结束,民间的传闻更是众说纷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李连英墓里边挖出来的这个翠扳子是怎么来的,一个就是老佛爷慈禧太后赏给他的。
慈禧对李连英的宠信和喜爱是非同一般的。9岁进宫的李连英,26岁就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储秀宫的统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连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清末太监刘兴桥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连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正是这种宠信,使李连英平步青云起来。到了光绪20年,慈禧又赏给李连英二品顶戴花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雍正的时候,清朝的宫廷里就规定了,太监最高的品级,也只能到四品。慈禧太后是赏给他二品顶戴,所以说这慈禧太后对李连英是恩宠有嘉,绝对的破了天慌了,破了老祖宗的规矩和规制。
慈禧太后为了李连英连老祖宗的规矩也敢破坏,更不要说赏赐翠扳指了。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对翡翠是十分推崇和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给李连英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当时朝野对这件翠扳指有另一种说法。
话说恭王奕忻新得一枚翠绿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偏偏有一天被李连英瞧见了,他缠着王爷赏给他见识见识,王爷不愿意。哪知没过几天,慈禧召见恭王,看见王爷手上一汪水般的翠扳指,要王爷摘下来瞧瞧。哪知慈禧一面摩挲一面夸好,颇有爱不释手样子,一边问话,一边顺手就搁在龙书案上,恭王一看扳指既然归赵无望,只好故作大方,献给宸赏了。可没几天,恭亲王在军机处等候朝参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翠扳指赫然戴在李连英的拇指之上。
首都博物馆馆员 张彩娟: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那个有点太戏剧化了。因为从真正的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研究李连英,推测说李连英当时并不是那么霸,当时他很会敛财,积累很多财富。但是他实际上做人很夹着尾巴的,并不跋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还有第二种可能,一些文武大臣和李连英关系不错的,或求得着他的时候,特意送给他的。
据清宫档案记载,李连英敛财有术。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他回忆,李连英每天没有一百两白银是绝对不行的。不仅如此,李连英还从宫中偷运古董珍玩出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溥仪拿出去的东西,你就知道李连英拿出多少东西。因为李连英顺手牵羊的话,比溥仪可厉害。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别人送的或者从宫廷偷盗出去的东西,李连英的家人肯定不敢把它作为随葬品。从墓葬中出土的翠扳指一定是李连英最心爱的东西。那这件翠扳指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首都博物馆馆员 张彩娟:我们可以知道一些,了解一些比较细微的一些细节,就是说李连英这个人,可能不参加这种体育劳动,或者什么,他很瘦,他的手很瘦。扳子的直径比较细。
这件高为2。5厘米、直径3厘米的的翠扳指,的确只有很瘦的人才有可能戴上。专家根据李连英的长相和性格推断,这件扳指很有可能是他用从皇宫或者文武大臣那里敛来了的巨资,根据自身特点,在清宫造办处定制的,最后成为了李连英的心爱之物。否则的话,敛财无数、赏尽了天下珍玩的李连英最后怎么会选择这件翠扳指生死相随呢?专家的研究也表明,李连英墓出土的翠扳指是迄今为止,发掘的颜色和质地最好的翡翠扳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天钧:一般这个东西的话,可能是他心爱的。
如今,这件历尽世间沧桑的翠扳指静静地躺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它曾经承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成为了人们不可多得的可以触摸的历史。
来源:CCTV。com